陳樂人,記錄片導演,中興新村第二代居民。
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這片有點哀愁美感的在地故事,漫騎小旅行就此開始。
人員到齊後,導演開始說明今日行程,
並攤開手上的歷史資料,讓大家回味中興新村過去的風采。
一行人騎著鐵馬漫遊在光明里的巷弄內。
騎在一些似路非路的羊腸小徑上,對於非眷村小孩的我們,是非常新鮮的體驗。
沿途騎經不少老宅,特別喜愛那尖頂下的小氣窗。
在藍天白雲環繞,近30度的艷陽下,若沒這氣窗,老宅也要中暑了吧?
鐵馬在中正路115號佇停,導演領著大家往上瞧,原來是古早灶的煙囪。
聽說早些年屋主還有用灶炊煮,隨著另一伴離開人世,如今炊煙以不復見。
這個不再冒煙的煙囪,似乎也在述說著人生......
原來中興新村宿舍的屋型分甲、乙、丙種,主要依據室內空間大小區分。
但,有些小小不同的設計,經過導演一說才驚醒夢中人,
如光明里內宿舍有分Y型梯和倒T型梯,乍看不容易發現出來。
不管何種梯,這樣的巧思隱藏了敦親睦鄰的人情味,
這種溫暖,我想是現今住公寓大廈的我們很難想像的吧?
當然中興新村內也有公寓式建築,五百戶金城社區,簡稱五百戶,就是典型的代表。
當年省政府為了人事擴編,增建了近五百戶的公寓供職員及眷屬居住。
不同於光明里的眷村宿舍,這裡的路開闊、綠地廣,儼然有股渡假村的氣勢。
王大閎,建築界的詩人,最為人知的代表作就是國父紀念館。
沒想到在中興新村內,竟然藏有大師巨作,導演稱為聚落中的小聚落。
這格局有洋房的概念,鐵門內小庭院,入內右側樓梯直上二樓。
少了鐵花窗框的束縛,把窗戶改為外推式,與戶外的互動添了份樂趣。
想像,陽光、徐風、清新空氣就這樣大剌剌地進入屋內,這就是王大閎的詩意吧?
我想,老宅之所以迷人,就在那一磚一瓦所堆砌出來的故事吧。
老宅與老宅間,彼此也是在對話呢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