眷村這名詞對現代人來說,似乎已漸漸陌生,
然而全台各地或多或少仍隱沒著光陰的故事,光復新村就是其中之一。
由新生路右轉進來,綠樹高長;圍牆矮蹲;街道窄縮;
所有景物彷彿被凍齡,凍結在那七年級生不曾參與的年代......
幸福椅子,由亞洲大學師生所發起的活動,在光復新村巷弄內隨意擺放主題彩繪椅子。
紅磚牆、水泥道、行道樹,原本帶拙氣的街景綴上了斑斕繽紛巧思,畫面活潑起來。
椅子該是什麼樣子?沒有一定答案。就創意發想,天馬行空吧!
跳脫既有形體框架,除了供人歇腿休息外,本身也是裝置藝術,豈不雙贏嗎。
電影和音樂,一樣被玩入椅子創意中。
蚵女、寶島曼波,屬於那年代的聲光娛樂,
手繪的方式宛如早期電影手繪看板,可惜傳統已不複見。
別只留戀街道上的椅子,走進宅門內,還有許多可愛風景。
彩繪的石頭於植栽中藏匿,植栽的新芽從管縫中舒展,
自然的共生,很微妙,也很有張力。
青天白日滿地紅,沒有比這更貼切光復新村了,
只是這次不是飄飄的旗幟,而是換化為條條的棧木,整齊地排出一個愛國故事。
一路走來,椅子融入了多元元素,可愛、溫馨、寫實,各家作者創意各不同。
當然,在地文化自是不能少,座落於霧峰在地的味全廠房,也化身為小凳,為旅客服務。
灰牆內,椅子堆疊成的裝置藝術藏匿其中,
藏而露鋒,頗有鋒芒藏不住之勢,入內一探究竟。
果然眼前積椅成塔,而且還是藍色的椅,與天藍同一色系,正好!
但個人更愛腳落旁的植栽層架,各式彩繪花器崁入高高低低的綠植物,
尤其是那面由紅磚角砌成的牆,美的很樸拙,這就是小確性吧。
棋盤式的巷弄,怎麼走都不會迷路,怎麼走都可以發現樂趣。
巷弄盡頭的磚牆上貼著親、愛、精、誠四字,
畫面被帶回當兵新訓時期,軍歌旋律腦中盤旋,
我想,這是身為台灣男性都共有的體會。
拐個彎,柳暗花明又一村;不見老宅,反而被彩虹小屋佔據。
原來每個小屋代表的是台中市某一區的特色文化,
逢甲章魚燒、薰衣草森林花草、草悟道文創產品,
或顏色、或圖示、或文字,正述說著每個小屋的故事。
澳洲墨爾本才有彩虹小屋? NO!
走一趟光復新村,讓你體驗貼近台灣的彩虹小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