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偉士氣喘喘地奔馳在台一線上,不自覺赤紅的西螺大橋已在眼前。
自己出生於嘉義,雖然幼時就搬遷至台中定居,早年返鄉時阿爸都走縱貫路,
「過了大橋就是南部囉!」 阿爸總是在行經西螺大橋時這樣說。
也許是這樣的情愫吧? 騎在西螺大橋上有那麼點近鄉情怯。
因此,放慢速度,給自己多點時間,
感受頭上鋼樑的溫情擁抱;欣賞腳下濁水溪的沁涼風情。
西螺,對於這個小鎮的印象僅停留在大橋和醬油,甚至從未踏進鎮上。
原來有條延平老街一直在此細說小鎮故事。
走在西螺的街道上,巴洛克式建築林立兩旁,
沒有兩層樓以上的房屋,屋頂上就是無垠的蔚藍。
時間彷彿從未臨幸過這裡, 美感 凍齡了。
招牌,也散發出年代感的氣味。
賣什麼? 做甚麼? 毫不保留表露在"坎棒"上;
沒有掛羊頭賣狗肉,少了華而不實的浮誇,
樸拙與古意,是那年代的正字商標。
那年代的美好,依舊需要欣力的介入維護。
洗石子地板上崁入花崗岩地標,
猶如身分證般,述說著老宅戲劇化的一生。
一個人的旅行是沒有規則的。
就隨意拐彎進入巷弄吧,
沒想到卻意外發現中央市場這塊小天地。
下午時分的市場雖已無商家攤販,
但仍能嗅出肉攤上所沾染的腥羶味,菜簍內所遺留的土草味。
我則如逐臭之夫般,獨自在五色雜味中漫遊。
然而,偌大的市場內不只有肉販菜攤,
春聯、服飾、精品,在市場兩側長廊一字排開。
漫遊長廊,即便商家大門深鎖,
用點想像力來一趟市場之旅,
一場西螺小鎮的食衣住行生活體驗,
依舊在腦海中,有聲有色地上演。
驚喜,總是不預期地在生活中出現。
走出中央市場,一個壽衣的招牌讓我佇足了。
驚恐? 好奇? 其實是興奮!
如此把終生之事大剌剌地攤灑在陽光下,
生者,死者皆能無罣礙吧。
生命經驗又豐富了一篇章,感恩。
地方小鎮的發展,跟宮廟文化有很深的淵源。
由西螺媽祖坐鎮的福興宮,是在地居民及外地香客的信仰依歸。
非假日的宮內只有三兩在地信眾及放暑假的學子,
少了人聲嘈雜,多了分 慢 ;
去觀賞雕梁畫棟,去聆聽祝禱樂聲。
向媽祖婆祈禱家人身體健康,這趟旅途出入平安。
旅行,需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,才能無罣礙地去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