順著延平老街向東行,小鎮風情似乎多了分文青氣息。
文創力,其實已悄悄地潛伏在西螺街頭巷尾。
是圖書館? 是背包客棧? 文創讓老宅有了新的面貌,
至於真實身分,只能從洗石子地板上的花崗岩略知一二。
或許是這些年持續旅行的關係,第一時間還是把這兒當作客棧。
前廳和後宅間夾著一小天地,應是洗衣和煮飯的空間。
窗內碗盤沉默,門外老板凳無語,
這種不熱鬧感在澳洲的客棧可是從未見過。
也好,一個人的旅行就是要享受難得的 靜 。
後宅讓人住,前廳當然就讓書住囉。
木製的門、窗、樓梯、天花板,在舊式空間裡散發出陣陣木香,
無疑是圖書館書香的最佳催化劑。
不自覺,就隨手拿起書翻閱起來。
文創來襲前,茶莊叫前記;
文創洗禮後,老宅改稱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。
就進去感受西螺在地文化吧!
竹枕、粿模、法碼喚回過去兒時記憶,
黑膠,則是現在的嗜好和正在進行的分享。
還好,屬於那年代的美好,總是有人在某個角落延續。
西螺的老宅總是深得很,喜歡夾在兩廳間的天井。
有點三合院前埕的概念,也有點洋房庭院的意象,
總之,陽光總是無私地灑落在這方天地中,好棒。
家中擺水甕,為求財富滿盈,可想像當時茶莊的風華盛世。
水上浮著一朵紫荷,不染不妖,
提醒著我們別忘了留心於銅臭外的心靈富足。
正廳,表現這戶人家最重要的內涵。
沒有金碧輝煌的擺飾,沒有雕樑畫棟的華柱,
做茶的樸實內斂在廳堂表露無疑。
為保留空間的開闊度,老宅的樓梯通常窄又陡,
雖然自己很愛洗石子樓梯,不過真的得如履薄冰。
「請握扶手 走好踏階」 真是在貼切不過的貼心叮嚀。
登高後,又是另一片天地。
事實上藍天當下,什麼都美,
樓頂涼風更讓這樣的美,加乘了。
方正的天井在登高後,多了線與面的層次。
無心的午后陽光,把影子崁進了畫面,
讓旅行的人也一同融入老宅的 美 。
東市場,全西螺文創密度最高的聚落。
在地創作職人、外地駐村藝術家,不同的身分,同一股能量。
或許多了商業色彩,但我選擇欣賞文創的開枝散葉。
其實,市場裡生活的人事物,是最自然的一劑文創強心針。
光影,花布,嬉鬧的孩子,貼近生活地感受;
文化不用創造,生活而已。
不留戀於文創商品,繞到市場後期待另一片風景。
果然一排老宅與電纜線平行共生,然已頹圮、荒廢。
可惜了,文創只顧美化門面,卻遺忘粉飾後門。
回頭再看這座仿西螺大橋的裝置藝術,是否過於刻意?
天空不給答案,只回覆一抹湛藍。
且讓自己回歸傳統吧!
午后日頭漸斜,藤椅上的陽光不再那麼螫人。
吸收了西螺的小鎮在地情,
懷古意的旅行充電滿滿,繼續前進。